观政|“人大刚子”在小红书爆火,给高校治理带来怎样的启示?

观政 09-09 588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范佳

“人大刚子”火了。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以“人大刚子”的昵称入驻小红书,开号短短三天已吸粉4.8万。这一创新之举,给高校治理带来怎样的启示?

一条评论,食堂次日就上水果

9月7日早间,中国人民大学旗下微信公众号“RUC小浪花”发文确认,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的张东刚已开设小红书账号“人大刚子”,与学生线上交流。

9月8日下午,记者注意到,“人大刚子”小红书账号粉丝量已增至4.8万。截至目前,共发布了4条小红书帖子。一条是人大附中“开学第一课”,一条是有关人大通州校区的内容,另外两条是人大在社交平台的相关账号,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的图片。

“人大刚子”小红书账号上,迅速涌入大批网友,每条帖子下面都有成百上千条评论。其中,有不少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他们还跟张东刚书记提起了建议。

有同学在其评论区留言:“书记,可以给通州校区的食堂增设新鲜的面点和水果吗?”张东刚很快回复了该网友:“刚问了餐饮中心,说地下一层有水果吧。他们还会不断改进,在用餐区放水果。”

9月7日下午,有网友在小红书发帖:“人大刚子小红书治校第一天:水果来咯!”该帖文表示:“在昨天,刚子回应了通州校区的水果问题,称会不断改进。今天水果就被摆到了通州校区北区食堂的一楼,这效率也太高了吧。”

记者注意到,在“人大刚子”评论区,也出现了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工作人员的身影。有同学留言:“书记书记,通州校区可以增加水果店吗?”名为“人民大学服保中心田野”的用户回复:“积极谋划中,努力开拓更多水果售卖场所!”

另据报道,张东刚不仅自己“下场”入驻社交平台,还在人大校内工作群中建议,“请每部处长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

馒头蒸得有点大,也能很快得到回复

记者梳理发现,在此之前,也有一些高校领导入驻社交平台,引发关注。

在张东刚入驻小红书前,中国人民大学综合保障部餐饮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祚荣就已开通了社交媒体账号。

记者看到,其以“祚荣”为名的小红书账号已有2.7万粉丝,他不仅经常发布食堂美食,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类建议,也会第一时间回应。近日,有同学留言:“主任主任,中关村校区蒸的白馒头有点大,老是吃不完,可以推出再小一点的馒头吗?”他回复道:“ok,我这就联系通知食堂。”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曾被称为“最潮老校长”。他曾多次在微博上发表对毕业生、新生的赠言留念、鼓励共勉,还曾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曾有学生在他微博留言,告知学校有电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发生多次急坠,希望学校能尽早关注。他在微博回复:“今已接校长回复,立即派人前往核实处理,请同学继续关注。”

让大学的开放与包容具象化

通过社交平台,高校管理者正实现从“单向政策传达”到“双向深度对话”的关键转变。他们走进评论区直面学生诉求、快速响应问题,精准破解了高校治理中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痛点——学生不必再为“意见传不上去”发愁,管理者也能第一时间捕捉到校园生活的真实需求。

这一实践恰好呼应了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要求。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育治理整体性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入驻小红书的行动,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落地:数字化工具不仅是提升效率的技术手段,更是推动治理理念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迭代的催化剂。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领导用“接地气”的方式贴近学生:有的在开学典礼上引用网络热词引发共鸣,有的住进学生宿舍检验居住质量,有的通过直播解答升学就业困惑。这些举动既畅通了沟通渠道,更重塑了彼此的信任。

当然,要让这种“线上互动、线下解决”的模式持续生效,关键在于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效机制,比如建立学生诉求的闭环处理流程、明确各部门的响应时限、定期公开问题解决进度等。

责任编辑:范佳

范佳

您觉得有意思的新鲜事,都可以找我聊聊!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