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 丁安顺 通讯员 杨昆 张洋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济宁市近千所中小学同步开展2025秋季“敬师礼”活动,正衣领,正前襟,正左右臂,心怀崇敬之情,学生们敬先师、敬师长,营造浓厚的“尊师尚礼”氛围,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
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传统敬师礼仪当代传承的创新实践,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
师生行“天揖礼”
追忆致敬先师孔子
“先师孔子,博学知礼。是我学童,立身楷模。一敬先师,拜、兴。启蒙老师,诲人不倦。育我成长,如父似母。二敬师长,拜、兴……”9月8日清晨,伴随编钟鼓乐悄然奏响,孔子学校总校区的学生们身穿整齐服饰严整列队。伴随活动开始,1200多名师生满怀敬意,面对孔子像行“天揖礼”,以庄重的拜师礼表达对教育事业的敬重与对先贤的追思。
随后,学生们依次走到老师面前一一鞠躬献花,双手递上亲手书写的感恩卡,在复刻千年的传统仪式里,感悟尊师重道的厚重。老师们执笔回礼,将刻有“笃学笃行”的毛笔赠予学生。老师们的赠礼既盼学子们踏实治学、笔耕不辍,更愿他们如汉字般方方正正,传承优秀品格。
师生互赠礼物,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成为传承先贤精神的生动注脚,让先贤“仁者爱人”的胸怀,在师生的心意互动中绽放新的光彩。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紧接着,现场师生以饱满热情齐诵《论语》,让智慧在心间流淌,让文脉在这一刻延续。“我最喜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尽管他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感到愤怒或沮丧,这正是君子应有的风度。”孔子学校一年级16班学生孙姿妤说,“这句话阐释了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之道,让我们更亲密、更有爱。”
师生温情互动
增进情感联结
“老师您辛苦了!”“您的教诲像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教师节快乐!”“您的话如同春雨,滋润这我的心田”……看着学生们的鲜花贺卡,二年级语文教师何芮十分感动。“身在孔孟之乡,能参与‘敬师礼’活动,我觉得很荣幸也很有意义。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让我感到责任在肩、十分光荣。”何芮说,通过致敬先师孔子、与学生互送礼物的亲切互动,有利于在同学之间产生尊师敬长的浓厚氛围,这是对中国人尊师重道精神的阐释和发展,带领学生们齐诵《论语》,可以令学生感到圣人孔子并不遥远,经典智慧就在我们身边。
何芮补充说,“敬师礼”以仪式感重构了师生间的情感联结,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单向的知识传授模式,形成“学生感恩—教师寄语”的双向互动。既延续了 “笔耕不辍”的文化隐喻,又赋予其“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让师生关系在文化浸润中回归“教学相长”的本真状态。
孔子学校副校长丛胜莲表示,“敬师礼”活动,是一场探寻文化本源的“寻根之旅”,让学子们在文化的根基中汲取力量,让尊重老师的传统深深印刻在思想深处,懂得这不仅是一种礼仪准则,更是对知识、对智慧的由衷敬仰;是一次立足当下、践行美德的“致敬之举”,学生们的一次次躬身、一个个手势间,让老师感受到尊重与崇敬,令尊师之礼成为校园里最温馨的画面;是一场涵养品格、迈向未来的“育德之路”。当同学们行 “天揖礼” 时,齐诵《论语》经典章句时,尊师重教、见贤思齐的智慧便悄然传递,并化为心底的一股力量,为人生旅途照亮方向,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敬师礼”不仅一场好看的仪式,更让“以心育心、以情传情”的理念扎根校园。跳出知识的单一灌输,聚焦师生的温暖联结,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共振,让尊师重道美德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承发扬。
力求“以礼促教”
千校开发“敬师课”
据了解,“敬师礼”活动以“主会场示范+分会场同步”模式构建起高效联动机制。市级层面由济宁市文明办与教育局联合部署,以孔子学校为主会场打造标准化样板,为14个县市区提供可借鉴的实施框架。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活动。这种“市级统筹+县域落地”的模式,既保证了活动的统一性,又激发了基层创造力。据了解,9月10日前,济宁市各县市区都将举办“敬师礼”活动。
“在教书育人的讲台,在每一个需要我们的地方,一路踔厉奋发,一刻初心不忘。让我们携手未来,共创辉煌……”曲阜明德学校“敬师礼”活动,师生共诵《共赴未来》,书香馥郁开满校园。
谈及“敬师”,该校语文教师胡英帅说,“我觉得新时代的‘敬师’,不是刻板的礼仪,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双向奔赴’——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以体谅的心情理解老师;老师以专业的能力传授知识,以温暖的关怀陪伴成长。今后我会多一些‘沉浸式’的互动,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多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让师生关系更像‘共同成长的伙伴’。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自然会生出敬意;而老师被学生的真诚打动,也会更热爱教学,这才是新时代敬师礼最该传递的力量。”而学生们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八年级八班的孔朵儿说,“敬师不是‘要做什么大事’,而是‘能做什么小事’。比如上课不走神,是尊重老师的课堂;主动对老师说‘您辛苦了’,是尊重老师的付出;甚至把老师教的知识学会、用好,也是对老师最好的尊敬。”值教师节来临之际,孔朵儿想对老师说,“老师,谢谢您!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付出,您辛苦了!”
另外,梁山县第六实验小学“敬师礼”也拉开帷幕,900 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将传统仪式与文化传承巧妙融合。现场,刚劲有力的武术表演尽显中华武魂,灵动活泼的舞狮跃动着吉祥寓意,中华优秀传统课目话剧更以鲜活的演绎再现文化经典。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在庄重典雅的仪式流程中,不仅用真挚行动传递对师长的感恩之情,更沉浸式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热脉搏,让敬师之礼与文化传承在互动中双向赋能,碰撞出独特的育人火花。据悉,梁山县同步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超过80000名师生共同举办秋季“敬师礼”。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创新活动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土壤中焕发新的生机。
济宁构建“以礼促教”模式,规范“敬师乐、笃学礼、和合乐、谢师礼、桃李乐、大同乐”六项核心流程,14个县市区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创新。目前,全市1000余所学校开发“敬师礼+”校本课,扎染、拓印、沥粉画、舞龙舞狮等非遗课程年均授课超3500课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超2500场次;经典诵读大赛连续举办13年,覆盖学生超58万人次,结合传统文化将“敬师”的内涵不断延伸,“尊师尚礼”已成为济宁独特的文化符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