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专访:山东“片区化”蹚出乡村振兴新路

智库看点 09-09

盛夏时节,行走在山东德州平原县桃园示范区,6万亩成方连片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基地一望无际;向北300公里,烟台牟平区龙泉镇“昆嵛田园”片区内,62个自然村串珠成链,民宿、温泉、研学等新业态客流不息;再向南,枣庄山亭区“翼云湖”片区把28个山村的石头房、梯田、林果资源整合,一年吸引游客60万人次……这些场景,正是山东近年来探索“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 

“山东用1959个片区覆盖近2万个行政村,用‘多村成片、连片发展’破解单村资源散、产业小、力量弱的老难题,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齐鲁方案。”日前,长期跟踪山东实践的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院长李继凯在接受《祖国》杂志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片区化”不是简单“拼盘”,而是对乡村空间、组织、资源的一次系统性重构,背后有着严谨的理论逻辑和制度设计。 

四级联动,一张蓝图绘到底

 山东有行政村5.4万个,数量全国第一,但平均每个村常住人口不足600人。“过去一个村想搞产业,往往受制于土地、资金、市场半径,‘小马拉大车’难以为继。”李继凯说,2019年起,山东省委、省政府把“片区化”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总抓手,省里成立领导小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农业农村、财政、自然资源等20多个部门联合作战,打破“条块分割”。

 “片区怎么划、产业怎么布、资金怎么筹,全部听农民意见。”李继凯介绍,山东坚持“不划面积、不定村庄”,先由村民代表大会投票决定“是否愿意连片”,再由规划团队根据产业关联度、文化认同度、交通可达性等因素科学划定。目前,全省片区平均覆盖10个行政村左右,“宜小则小、宜大则大”,避免“一刀切”。

“连、合、融、富、共”五环相扣

  在李继凯看来,“片区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连、合、融、富、共”的闭环逻辑——

 “连”是基础。烟台栖霞市把苹果主产区的42个村串联起来,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过去单个村卖苹果每斤3元,如今“栖霞苹果”片区均价稳定在4.5元以上。 

“合”是手段。淄博博山区成立“红叶柿岩”片区联合党委,整合11个村的闲置宅基地、撂荒地,引进工商资本建成民宿集群,村民以房屋入股,去年人均分红1.2万元。 

“融”是动力。潍坊寒亭区“柳毅山”片区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把农业观光、民俗体验、研学教育打包运营,社会资本占股60%,村集体占股30%,村民占股10%,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富”是方向。去年,山东片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带动县乡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共”是目标。枣庄市山亭区在片区内设立“和好茶”议事厅,村民矛盾不出片区;济宁市兖州区把片区收益30%用于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真正实现“发展成果村民共享”。

理论创新,回答“六个如何” 

“片区化不是山东的‘专利’,但它系统回答了乡村振兴普遍面临的‘六个如何’。”李继凯解释。

 如何破解资源碎片化?山东通过“三权分置”改革,在片区内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累计流转土地860万亩,带动规模经营占比达62%。

 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每个片区聚焦1—2个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加工、物流、电商,形成“一区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威海荣成市沿海片区主打海洋牧场,配套发展预制菜、休闲渔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山东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片区内共招募企业家、大学生、返乡人员4.3万人,省级财政按每人10万元标准给予补贴。

 如何提升治理效能?跨村联合党组织覆盖率达100%,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常态运行,9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片区。

 如何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片区所有项目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实施,收益分配方案向弱村、弱群体倾斜。

 如何实现全域振兴?山东提出“微样板—强片区—中样板—大样板”梯次推进路径,今年底将建成30个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到2025年实现片区县域全覆盖。

 制度供给,迈向2.0版

 “片区化已进入深化提升阶段,需要更系统的制度供给。”李继凯建议,下一步应重点完善三项机制:

 一是政策统筹机制。整合农业、文旅、生态等涉农资金,省级设立百亿元片区发展基金,对跨县域片区给予专项支持。

 二是运营长效机制。推广“国有公司+村集体+运营团队”模式,国有企业负责基础设施,村集体整合资源,专业团队负责业态运营,确保“建得起、管得好、可持续”。

 三是数字赋能机制。建设全省片区数字管理平台,实现土地流转、产业运营、收益分配“一屏统览”,让农民“手机一点、收益到账”。 

“片区化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李继凯说,山东的实践表明,只要尊重规律、尊重农民、尊重市场,广袤乡村完全可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李国良)


责任编辑:崔京良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