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被嘲“唐人”引发老师严肃批评,网络烂梗“烂”在何处?

视点 昨天07:12

近日,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则以“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为主题的视频,收获不少关注和点赞。视频中,这名教师发现班上学生使用“唐人”一词嘲笑同学,经查阅后才得知,该词已演变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词语,随即在班内严肃批评并教育了使用该词的学生。

无需讳言,近年来,以“唐”字指代“唐氏综合征”,并将其作为侮辱性用语的做法,在网上呈现泛滥的迹象。面对这一“烂梗”,不乏有人指出其粗鄙恶毒,且有歧视病患之嫌。然而,互联网社交的匿名属性,无形中放大了一部分人的攻击性,使得此类侮辱性语言如同“打不死的小强”一般四处扩散。时至今日,其影响范围之广,已经足以让未成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模仿和使用。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上述视频中初中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的一幕。

其实,这早已不是“网络烂梗”第一次引发担忧。此前,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受访家长中对此有担心的比例更高,为74.4%。超半数受访者认为“网络烂梗”会导致青少年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不容忽视的是,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人格品性、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都尚在养成之中,同时很容易将自己身边的人,包括网上接触到的人作为学习、参考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使用“唐人”等性质恶劣的词语侮辱同学,很可能只是对“网络烂梗”的机械模仿,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言行所蕴含的恶意。真正令社会担忧的,也正是未成年人的这种“无意识”。

如果不能及时阻断“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并通过正确、有效的教育,使其认识到此类言行错在哪里,很可能会在其成长道路上埋下“暗雷”,对其道德观念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上的各种现象,合理用网、文明上网,也是新时代传播环境下,教育者必须要给未成年人补上的一课。

就此而言,重庆这名班主任的教育方法可谓及时有效、恰到好处。从她第一次知道“唐人”这个词的侮辱性用法来看,她平时对“网络烂梗”的了解并不算深,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对学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说法究竟“烂”在哪里,又为什么不该说、不能说。一方面,用网上学来的“烂梗”攻击同学,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做法;另一方面,用疾病命名的“烂梗”攻击别人,对真正的患病者也很不尊重。

这种“烂梗”在网上流行的时间长了,很容易让人“脱敏”,觉得说了也就说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一旦我们在相对严肃的语境下对其含义做出拆解,立刻就会发现其恶劣之处,这也是这则视频给所有网民的一次提醒。对此,应当有所作为的,不仅是未成年人的教育者,更包括互联网平台、监管机构以及所有日常参与网络互动的普通网民。平台需要更积极地识别、处置带有侮辱性的言论,对恶意传播者形成震慑;监管部门也应推动建立常态化机制,压缩“烂梗”滋生的土壤;至于每一个普通用户,更要在日常交往中自觉抵制、拒绝使用,把“文明说话”作为最基本的网络修养。

当然,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给自己解压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在引导时,不仅要指出问题的危害,更要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机,提供替代性的表达方式和沟通空间。只有在批评和理解、约束和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青少年真正意识到“烂梗”的不妥,从而自发地放弃使用。

网络语言塑造着公共空间的氛围,也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抵制“烂梗”,既是对网络环境的净化与优化,也是为了更好地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让文明用语成为习惯,让尊重他人内化为自觉,互联网才能成为真正有益于青少年的一方沃土。

(中青评论,作者杨鑫宇)

责任编辑:王学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