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步培培
编者按:
既是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谆谆师者,也是技能比赛背后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耐心指导者,更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关怀藏进点滴、用温暖守护成长的贴心家人。值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走进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采访了三位不同教龄的老师,透过她们的故事,解读不同坚守背后的育人温度。
在山东莱阳卫生学校口腔专业教师刘华英的课堂上,想“悄悄走神”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她的课上,听不到枯燥的 “填鸭式” 讲解,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环环相扣的提问。一个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像“钩子”一般,总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拉回课堂。实操课上,想偷懒应付也不被允许,带着问题求助才是实操课的正确“打开方式”。以启发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从教25年来,刘华英带着学生们在一节节口腔课中感受思考的张力与成长的收获。
这一创新性探索的动力,源于她的亲身经历。2000年,从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刘华英顺利考入山东莱阳卫生学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不久后,为完善专业布局,学校决定筹建口腔医学专业。考虑到刘华英扎实的医学功底与出色的教学潜力,学校建议其转攻口腔领域。
从熟悉的临床医学跨界到陌生的口腔医学,意味着要从零开始搭建知识体系。但刘华英没有丝毫犹豫,她深知基层口腔医疗教育人才的缺口,也明白这份选择背后的教育价值。此后六年,她开启了边工作边学习的模式。白天站在讲台上传授医学知识,晚上则挑灯夜读,“啃”下一本本口腔医学专业书籍,反复琢磨临床操作技巧,一点点填补知识空白。最终,凭借这份执着与坚持,她成功考入青岛大学攻读口腔医学硕士学位,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注入了更深厚的专业底蕴。
正是这段特别的经历,让她对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她深知从陌生领域到专业精通的艰难,更懂学生面对复杂知识时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在课堂上,遇到学生难懂的口腔解剖结构、复杂的临床操作原理时,她从不会简单 “灌输”,而是会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把抽象的知识点拆成一个个通俗的案例,把复杂的操作步骤分解成一个个可复制的细节,“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直到每个人都理解为止。
更难得的是,刘华英坚持跳出“只教知识与技术”的局限,以“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她常说“口腔医学技术更新太快了,只有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永远跟上行业的脚步”,所以,实操课上,她从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大家先观察模型、思考难点,再尝试操作;遇到问题时,她也会先让学生自主分析 “为什么会出错”,再一起探讨解决方案。在她看来,教学生 “学会学习”,远比教会一项固定的技术更重要。这既是她从自身成长中提炼的经验,更是她作为教师留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不仅如此,深耕口腔一线教学多年,刘华英还习惯性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联”,进一步开拓学生们的思维。
因为用心,刘华英的课总是很受欢迎。2022年,其主持的课程《口腔固定修复工艺技术》先是被认定为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后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024年,她主持的课程《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自我管理》被遴选为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不仅如此,刘华英还作为骨干成员参加了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和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项目、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项目、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
在指导比赛方面,刘华英也有不少亮眼的成绩。今年暑假,她指导学生参加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功摘得医学技术赛道银奖,这也是学校在医学技术赛道首次获得国家级奖牌。在彰显莱阳卫校深化医学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同时,也体现了教师过硬的教科研实力与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
“对得起每一个学生”是刘华英从教25年来始终坚守的初心,也是她深耕口腔教学领域的动力源泉。从以创新启发式教学打破课堂边界到将课程打磨成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从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到技能赛场旁指导学生斩获佳绩,她用专业与热爱,在口腔教育的土壤里默默耕耘,把自己的成长经验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养分,成了照亮学生职业道路的那道光。
站在新的教学起点上,刘华英依旧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在她看来,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旅程,是用坚守,为基层口腔医疗事业培育更多“会思考、能创新、有温度”的从业者。如今,那些她教过的学生,带着她传授的知识,正奔赴各地基层医疗岗位,成为她育人初心最好的延续。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