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从诊室到讲台无缝衔接,做医教融合的“践行者”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9:24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孙淑玉 通讯员 步培培

编者按:

既是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谆谆师者,也是技能比赛背后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耐心指导者,更是在日常生活中把关怀藏进点滴、用温暖守护成长的贴心家人。值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走进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采访了三位不同教龄的老师,透过她们的故事,解读不同坚守背后的育人温度。

从教26年来,山东莱阳卫生学校双师型教师王莉莉始终有点“割裂”:前一刻还在教室讲台前,将临床经验融入教学,把专业知识讲得生动透彻;下一秒钟,她便拎起白大褂匆匆赶往校医院,为师生和市民问诊、处理病症。在两种身份间无缝衔接,她的每一天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可即使如此,王莉莉的脸上也始终挂着笑。

这份对工作甘之如饴的背后,藏着她对教育最纯粹的热爱。自2017年担任班主任起,王莉莉便把热爱化作了日复一日的坚守:每天清晨6点20分,她准时出现在学校操场陪学生跑操。有时晚上9点多,她还在教室里陪着大家上晚自习。从叮嘱学生添衣、帮生病的孩子联系家长,到处理同学矛盾和耐心的课后答疑,虽然陪伴学生成长的大部分时刻,王莉莉处理的都是“婆婆妈妈”的小事,但她仍然将细碎的关怀,融入到日复一日的陪伴中。也因此,在校五年的师生相伴,成了许多学生毕业后仍念念不忘的温暖回忆。

习惯切换到“母亲”的角度与学生相处,也让王莉莉收获了别样的“滋养”。遇上调皮的学生提前溜去食堂吃饭,她“堵门”教育时,会悄悄把孩子们慌张又带点淘气的表情记在心里,回家后笑着讲给爱人听:“他们的小模样太可爱了,就算是‘批评’,也忍不住想笑。” 回忆起这些细节,她的嘴角会不自觉上扬,语气里满是亲昵。所以,尽管每天的时间被切割得很细碎,但她却从未后悔过,只因“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特别开心”。

不仅如此,教师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也悄然为王莉莉的教学打开了一扇“便利之门”。校医院的临床诊疗经历,成了她课堂上最鲜活的“教材”。值班时,她会遇到阴道炎患者前来问诊,也会在诊疗中接触到子宫肌瘤、恶性肿瘤等病例。这些真实的临床场景,没有被她当作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被记在心里,转化为教学中最生动的案例。比如,讲到妇科炎症相关知识时,她不再简单罗列“豆渣样分泌物常见于霉菌性阴道炎,泡沫状分泌物多与滴虫性阴道炎相关”的理论,而是会结合接诊过的病例,和学生们细聊不适症状和诊疗过程中的细节。

一个个带着温度的真实案例,把抽象的医学术语变成了可感知的“临床场景”,学生们不仅听得懂、记得牢,更让他们提前感受到了临床诊疗的严谨与责任。而对王莉莉而言,“医生+教师”的多重身份,早已不是简单的职责叠加,而是相互滋养、彼此成就的良性循环:临床经验让教学更“接地气”,教学思考也让诊疗多了一份对知识传递的考量。

这份双向滋养的坚守,也让王莉莉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参与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编写教材5部,获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加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举办的健康教育岗位技能竞赛、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教师能力竞赛及“超星杯”优质教学资源分别获得三等奖。同时,她还参与完成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社区资源课程、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3项,发表论文10余篇。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她尤其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今年指导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中职组养老与婴幼儿托育赛道比赛时,一举摘得银奖。

“教育是爱的艺术,亦是一场爱与被爱的修行” ,这是王莉莉始终坚信的理念,也是她从教路上最真实的写照。26年来,从不止步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兴趣爱好的培养,她用专业筑牢学生的职业根基,更用温情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而今,王莉莉依旧每天在“教师”与“医生”的双重身份间忙碌。对她而言,这场“爱与被爱的修行”没有终点。看着学生们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能扛起救死扶伤责任的医务工作者,便是她坚守多年最珍贵的回报,而作为妇科教育“守护者”,这也是她最动人的职业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武春虎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