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徐庄镇葫芦套村主动适应基层治理新趋势,创新打造“葫芦家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推动乡村治理更加有序、有力、有效。
红色“葫芦翁”强共识,以理服人解矛盾。“五老”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凭借威望和影响力,起到凝聚广大村民共识、增强集体荣誉感的作用。葫芦套村高效盘活“五老”资源,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群体优势,将其编入“基层治理一张网”,参与值班值守、联系群众、矛盾化解等工作。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五老调解室”,通过“定点说事”“方桌圆事”等方式,累计调解36起邻里矛盾、家庭纠纷,切实做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本土扎根、大放光彩。
黄色“葫芦侠”展担当,以法之名纾民困。葫芦套村联合区司法局、山东富善律师事务所,组建“葫芦侠”基层治理公益法律服务团。司法干警、专职律师和法学青年人才搭上“红帐篷”,穿上“黄马甲”,在人流量最大的东进广场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他们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聚焦群众关切,提供“零距离”法律咨询,解答有关土地承包、财产继承、劳动合同、消费权益等方面的法律困惑70余例,配套以专业的法律意见和建议。系列活动有效打通了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法律走入千家万户。
青色“葫芦娃”燃薪火,以文润乡促和谐。基层地区往往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三下乡”活动则带来了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可为基层治理提供新鲜血液和智力支持。葫芦套村积极对接高校大学生实践团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吸引暨南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100余名在校大学生到村开展有关基层治理的实践研究。同学们不仅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也体会到基层工作者的辛苦,更加坚定了服务社会的决心;同时积极运用所学,在村志数字化、村民档案智慧化管理以及村务用车信息化统筹等关键领域大显身手,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活力与科技动能。
粉色“葫芦嫂”聚温情,以柔化刚筑家园。女性在基层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以特有的细腻与温情搭建起党群连心的“暖心桥”。葫芦套村妇联牵头组建了由女党员、热心妇女组成的“葫芦嫂”服务队,创新实施“三必访三必到”工作法:红白喜事必访慰问、矛盾纠纷必访调解、困难家庭必访帮扶;邻里争执必到场、政策宣传必到户、文化活动必到场。她们通过“拉家常”形式收集社情民意23条,协调解决家庭赡养纠纷、留守儿童照护等问题17件。在“美丽庭院”创建中,服务队积极带动55户家庭完成院落改造,打造出“葫芦绿径”“巾帼菜园”等特色景观带。这支“粉色力量”用柔性治理方式,让基层治理变得既有力量,更具温度。
如今,葫芦套村通过“葫芦家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品牌,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未来,在葫芦套的“江湖”上,还会涌现出白色的葫芦医、绿色的葫芦农、蓝色的葫芦师等等,力争让群众感受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实际成效。
来源: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党建工作办公室 闫先玉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