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者手记|孙青梅:从“对峙”到“对话”,我的教育破冰记

青年说 昨天16:2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张晓文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第二初级中学小学部教师 孙青梅

教小学高年级这些年,最头疼的不是知识点有多难,而是遇到像一唐这样的“硬骨头”——上课趴着走神,作业拖拖拉拉,尤其背古诗词,你盯着他背,他就梗着脖子翻白眼,那副“你能奈我何”的样子,能把好脾气磨成火药桶。

那天教《山居秋暝》,抽查背诵默写时他又是白卷,趁我转身写板书,还在草稿本上画小人儿,被抓包时竟嘴硬:“背这玩意儿没用!”这“刺头”……教室里瞬间安静,孩子们都等着看我“爆发”。

换作以前,我早就劈头盖脸一顿训,可那天看着他紧抿的嘴和眼里的倔强,我攥紧的粉笔,却在老教师“越硬刚,铠甲越厚”的叮嘱里慢慢松开。

我放下粉笔笑了:“今天不背诗,来找找诗里的‘乐子’怎么样?”

指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故意夸张地说:“‘照’字像山里开了手电筒,光从松树缝里漏下来;‘流’字一出来,是不是听见泉水叮咚响了?”

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我看向一唐:“你画画最棒,这两句该怎么画?”

他愣了愣,笔下很快跳出歪歪扭扭的松树,树下用波浪线画出流动的泉水。

“这泉水会跑呢!”我把画贴在黑板上,“添个月亮就更妙——这是诗人的‘夜视灯’呀!”

他抿着嘴,悄悄在画角补了个圆月亮,嘴角藏着一丝笑意。

课后,我递给他一张“诗意闯关卡”:“找景物、说诗意、读诗句,闯过一关盖个章,集齐换漫画贴纸。”

他眼睛亮了:“背不出来也能闯?”

“当然,发现比背诵重要。”

接下来的日子,铠甲上的裂缝悄悄扩大,他追着问“王孙为什么不想回家”,把诗配画塞进我抽屉,默写本上的字也从歪歪扭扭变得工整。有天他背完全诗,红着脸说:“老师,古诗像带字的动画片。”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教育哪有什么“刀枪不入”的学生,不过是我们没找到打开心门的钥匙。比起怒气冲冲的“硬刚”,不如弯下腰,用耐心当“撬棍”,用鼓励当“润滑油”,再坚硬的铠甲,也会在温暖的坚持里,慢慢变成闪闪发光的成长勋章。而我自己,也在这场“拆铠甲”的较量中,从一个只会“发火”的老师,变成了会“找光”的引路人。

责任编辑:巩悦悦

巩悦悦

不忘初心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