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黄河口|以核心价值观为魂,筑牢网络文明根

论见黄河口 昨天19:19 1667

一段段浸润信仰的红色讲述,一幕幕复刻初心的历史场景,正借助数字技术跨越时空阻隔,直抵人心深处。随着东营市2025年“红动黄河口”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优秀作品陆续上线,革命文物“开口”诉说峥嵘,英雄事迹“破屏”走进生活——这场城市级的红色传播实践,不仅是红色文化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探索,更揭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的关键路径,为构筑清朗网络空间、重塑精神家园提供了宝贵启示。

网络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网络文明的灵魂与基石。当前,数字技术重塑着信息传播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认知与精神取向。从线上红色展馆的沉浸式体验,到云端研学的互动式学习,再到短视频平台上的红色叙事创新,红色资源的数字化传播,本质上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网络内容。不少地区积极推动地方红色历史与数字传播深度融合,正是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法治意识,让核心价值观从“文本表述”变为“生动实践”,在网络空间中建立起主流价值的“精神坐标系”,回应了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的根本要求。

内容是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载体,技术是网络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的支撑,二者同频共振,才能让主流价值在数字空间中“活”起来、传下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最终要通过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内容来实现——红色刘集故事里“怕死就不当共产党”的铮铮誓言,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忠诚与信仰,是“爱国”“敬业”的鲜活注脚;革命先烈用生命守护信仰的壮举,诠释着为理想献身的崇高追求,是“和谐”“友善”的精神源头。这些基于史实、尊重真实的红色内容,是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教材”,唯有守住“真实”底线,才能建立情感连接、引发价值共鸣。与此同时,多渠道网络分发打破传播壁垒,视觉化叙事降低理解门槛,沉浸式体验增强参与感,让核心价值观得以精准触达“互联网原住民”群体。当青少年在点击、观看、分享中感悟红色精神,本质上是在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了解历史是涵养“爱国”情怀的起点,敬佩先烈是树立“敬业”追求的开端,传承精神是践行“诚信”“友善”的动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正是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让主流价值在数字时代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

技术在迭代,传播在升级,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的内核永不变。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挖掘—转化—传播—反馈”的网络文明生态体系:线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的价值内涵,将其转化为契合网络传播规律的内容产品;线上通过多平台分发扩大覆盖面,借助实时反馈优化传播策略,既打破了传统教育在覆盖范围、参与形式上的局限,更让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内容的“主旋律”、网络行为的“风向标”。这一模式不仅为东营激活红色资源、提升文化感召力提供了支撑,更为各地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无论是打造红色主题数字产品,还是规范网络文化内容创作,唯有以核心价值观为“度量衡”,才能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让文明风尚成为数字生活的“新常态”。

网络文明建设关乎民族精神根基,关乎国家文化安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好、阐释好、传播好红色资源,是数字时代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凝聚全民精神力量、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举措。期待更多地区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以数字技术为抓手,让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共同构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网络文明家园,让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在数字浪潮中交相辉映,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责任编辑:马瑞琳

商遥遥

日落跌入昭昭星野,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