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公益向前一步:让善意流动在中国的“毛细血管”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8:18

2025年9月9日,杭州——在第九届“95公益周”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分享会在阿里巴巴杭州总部温情上演。没有宏大口号,没有颁奖盛典,只有一群普通人站上舞台,讲述他们如何因选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改变命运,也改变了世界。

这是一场属于“小微公益人”的聚会。“无声合唱团”发起人之一李博、AI寻亲志愿者盛建中等来自民间,投身小微公益的普通人,是本场聚会的绝对主角。这些微小却坚韧的力量,正悄然构成中国公益最深厚的底色。而与他们同台的,是发现、挖掘、放大、助力小微公益行动的媒体伙伴。本次活动再次将两者联结在一起,发布了“小微公益案例库共建计划”,用媒体和科技的力量,编织一张让善意更持久、更有力的网。

小微公益的三种面向:从自救到共益

灯光渐暗,舞台中央,林曙颖的声音轻轻响起:“我曾经和妈妈关系很差,直到她得了阿尔兹海默病。”

台下安静下来。她讲述着母亲患病后的失控、家人的崩溃,也讲到在一次次争吵与和解中,母女终于找回了迟来的亲密。2018年,她发起上海首个认知症家属互助团体“爱·米粒”。七年,百余场线下活动,365天线上陪伴从未间断。从自救到渡人,林曙颖将个人共情转化为公益行动。

青岛姑娘崔雅梦把自己的小家改造成无障碍民宿,免费开放

90后青岛姑娘崔雅梦回忆,奶奶老了,下不了七楼,她突然意识到——很多人的世界,就这样被一扇门关住了。她把自己的小家改造成无障碍民宿,免费开放。大屏幕上,肢残伙伴在这里第一次骑双人自行车、冲浪、攀岩。一位残友留言:“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但一定会有无数个第一次。”“我希望我的小家,成为轮友的‘大家’。”她说完,台下掌声不断。

音乐响起,一段视频播放:一群听障孩子站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张嘴发出“啊——”,声音并不整齐,却清澈如山涧溪流。观众默默竖起大拇指,一个接一个,直到全场亮成一片。“即使他们听不见,也要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艺术家李博站上台,平静地说。如今,孩子们不仅练唱歌,还在学习点翠、剪纸等非遗技艺,为未来寻找出路。一个人为一群人,崔雅梦和李博诠释小微公益向前一步:让中国的“毛细血管”善意奔涌公益最本真的一面。

最后登场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盛建中博士。他展示一张模糊到几乎空白的照片:“这是从一张残疾证上截取的。”经过AI修复,孩子的面容被还原,成为寻亲关键线索。五年来,他们已帮助找回22名失踪超10年的儿童。“只要一直往前走,就一定能够看到光。”他说。科技助力,描画了公益全新的想象空间。

他们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朴素的行动。他们是母亲、艺术家、程序员、普通女孩——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小微公益人。而这也是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平台上14035位平凡英雄的缩影。

公益的温度与理论:看见“看不见的人”

主持人张越从事公益二十余年,她创办了基金会推动流浪动物公益,也在社区默默做着喂养、帮扶小事。“公益不是有本事的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做一点点。”她认为,小微公益真诚、羞涩、脆弱而孤独,媒体的看见,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教授胡泳提出,“关怀伦理”的核心在于回应他人的脆弱性

北京大学胡泳教授作为认知症患者家属回应:“公益,就是看见看不见的人群。”他提出“关怀伦理”的核心在于回应他人的脆弱性:“尊严,源于我们对他人脆弱性的应答。”

由中国慈善家杂志和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撰写,与本次活动同步上线的《小微公益:数字时代中国民间公益的范式革新》报告指出,小微公益正成为民间公益的新范式:由普通人基于个体经验、共情与使命感,在社区发起轻量化实践,精准回应“非标需求”,以在地性弥补大机构盲区,以情感温度修正数字公益的疏离。

他们不是职业公益人,而是身边的普通人——企业职员、个体经营者、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用微小投入,回应最真实的社会需求。

阿里巴巴集团公益总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

“我一直坚信,人人公益才是公益。”阿里巴巴集团公益总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说强调,“一个人捐一百万,不如一百万人每人捐一块钱——因为那一百万人完成了内心“善”的转变,公益文化才真正形成。”

作家莫言为报告写下推荐语:“‘善要人知,是为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它是慈善的种子。善行需要鼓励,把好事告诉大家,让善的力量更强大。”他坚信:“传播正能量,就是用善的声音照亮黑暗。”

媒体赋能:从记录者到共建者

来自潮新闻·钱江晚报的资深媒体人葛晓娟作为媒体代表,分享了一个改变她认知的夜晚:2021年3月,她在一家小吃店采访时,看到店主4岁的女儿独自扒饭,母亲无奈地说:“生意不好,只能让照顾孩子的婆婆回老家了。”那一刻她意识到,每一间小店背后,都是一个被生活推着前行的家庭。

从此,她和团队开启“小店系列报道”,五年走访400多家小店,写下60多万字记录。这些报道不仅打动读者,更推动“小店生存”议题进入浙江省两会。

在持续观察中,他们发现:许多小店本身就是“人人公益”的起点。于是,项目再进一步——与阿里巴巴公益合作发起“小店写真”,用影像为150家小店定格“努力生活的样子”。

壹点公益的关键词是“人人可为”

90后店主方婷婷多年为老人免费拍照,获“天天正能量”奖励后,将奖金捐出,希望“为更多小店拍张照”;杂货店老板刘洪海四年发布上万条寻人视频,如今已组建“刘洪海公益志愿者服务队”;脑瘫少年涛涛在地铁口卖爆米花,如今摆出爱心雨伞,下雨天主动为路人送伞。

“这个当年没有伞的孩子,现在能为别人撑伞了。”涛涛妈妈的一句话,让全场动容。

在这场活动的尾声,“天天正能量”负责人文娜宣布:将联合全国媒体与学术机构,基于12年积累的14035个案例,共建中国首个“开放式小微公益案例库”。她解析,案例库会承担三重职责:1.助力一线公益人获得更多资源与专业支持;2.助力小微公益行动跨界链接、成长壮大;3.构建公益知识图谱,为行业提供可复用的实践智慧。“让每一份善行都更持久、更有力。”文娜说。

首批九家共建媒体代表现场发布公益关键词:潮新闻·钱江晚报“人间烟火”、红星新闻“在场”、三湘都市报“温度”、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唤醒”、潇湘晨报“破圈”、新闻晨报“引领”、纵览新闻“联动”、封面新闻“数智公益”、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人人可为”。

九个词,一种信念:让小微公益,被看见、被支持、被延续。

责任编辑:房超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