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孟霏 潘佳蓬
9月1日,威海经开区实验小学焕然一新迎接孩子们的报道。十年前,这座只有两栋旧楼的老校区,如今已成为拥有环保塑胶跑道、智慧教室和室内体育馆的现代化校园。
据悉,威海的教育生态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近十年,全市累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0所,新增学位13万余个,义务教育巩固率、入学率连续十年保持100%。2024年威海中考升学率已达95%以上,普通高中本科率稳定在90%以上。

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教育边界的重新定义。
硬件升级,从塑胶跑道到智慧校园
威海教育的“硬实力”提升有目共睹。塑胶运动场地覆盖率、校园信息化覆盖率连续十年均保持100%。
经开区作为威海教育发展的缩影,自2021年以来投入资金10.29亿元,新建4所学校,改扩建3所,累计增加优质学位8185个。“就近入学”难题得到全面缓解。

智慧元素已深深融入校园血脉。全区投入3900余万元新采购教学设施设备。五洲中学引入“智能化自动接送系统”,实现人车分离、高效通行;AI体育设备进驻蒿泊中学,数据实时记录学生锻炼情况。
师资优化,从县管校聘到三级培养
硬件提升的同时,威海师资力量也在同步优化。2024年全市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29%,其中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轮岗比例达22.2%。

威海市将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参评高级、正高级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这项政策为乡村学校留住了优质师资。
威海市还建立了“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专家型教师”发展层级,采取校、县、市三级培养模式,构建“金字塔式”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升学之路,从唯分数论到多元发展
升学率是家长关注的焦点。2024年威海中考升学率达95%以上,普通高中本科率稳定在90%以上,重点高中如威海一中、二中本科率超95%。
更值得关注的是,威海正在构建多元化的升学路径。职业教育升学率高达92.8%,与普高形成互补。2023年,威海市国企整体收购新北洋职业学校和常春藤外国语学校,以国企担当培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品牌。
威海智慧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聚焦威海八大产业集群,设立15个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95%。在这里,车间就是课堂,项目就是教材。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张翱已能熟练识读2D、3D图纸,甚至独立组装液压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自营商店轮岗,掌握从选品到售后全流程;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作品已被多家公司采用……
家校边界,从批改作业到协同育人
曾经,家校教育边界模糊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威海家庭。2017年,威海市教育局曾发文禁止学校让家长代替教师批改作业。
文件明确指出:“教师是设计和评价作业的主体,家长是学生的督促者、老师的支持者,教师不能把分内之事转嫁给家长”。
如今,威海正在探索更加科学的家校共育模式。高新区一中建立了理念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为每个班级配备家庭教育指导师。

学校开发了系列家庭教育课程,包括微课程、年级主题系列课程、青春期适应性课程和生涯规划发展课程。这些课程为家长提供了科学育儿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心理教育,从学业压力到全面健康
在学生学业减负的同时,威海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教育。2025年,市教育局计划建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数据平台,搭建科学评估体系。
以高区教育局为例,他们以心理健康宣传月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推动家校社的联动。此次活动共举办了40余场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惠及超过2000名家长和孩子。
社区方面,结合山大青联志愿者,推出了“我的情绪我做主”亲子互动课堂。通过趣味动画和“情绪瓶”等沉浸式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识别情绪并学习调节技巧。
教育未来,从分数竞争到全人培养
威海教育正在经历从“分数竞争”到“全人培养”的转变。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尝试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洲中学开设特色课程,语数英三门学科老师每天分层走班。青岛路小学则将百草园搬进校园,采用“中医药文化+N”模式,开发校本课程。
威海市还积极引进国家级优质教学成果经验,通过模仿移植、融合内化、创新再造等形式实现“作业设计与实施”等五大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本土化。
近五年,威海积极承担省级以上课题372项,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和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51项。
“我们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而是让每个人才都有出彩的机会”。威海智慧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鞠伟说。在威海经开区,从一座托育园,到遍布全区的幼儿园;从夯实义务教育,到贯通职业与国际教育——全链条教育体系正在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才成长的路径。
教育边界的重塑不是为了划清界限,而是为了让家校各司其职、携手前行。在这条路上,威海的探索正为更多城市提供启示。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