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康岩 通讯员 霍学全 李世忠
一场连绵的秋雨过后,鲁西南持续放晴,“江北鱼米之乡”鱼台县30万亩水稻进入收割黄金期。自10月20日起,随着王庙镇周堂村田间第一台收割机启动轰鸣,全县水稻收割全面铺开。当地农业部门提前统筹,联动农户、农机手与合作社形成合力,在收割、运粮、烘干等环节精准发力,保障颗粒归仓。

农机硬核抢收:从田间到地头的“无缝服务”
清晨的周堂村稻田里,飞哥收割机团队的6台履带式半喂入收割机早已列队待命。“今年稻穗饱满,得趁好天抢收!”团队负责人赵爱芝指挥着农机手调试设备,收割机随即穿梭田间,切割、脱粒、清选、装袋一气呵成,脱粒后的秸秆同步粉碎打捆,整齐堆放在田埂待回收。针对汛期后田间湿滑、运粮车易陷车的问题,团队提前制定“分段转运”方案:小型转运车将收割后的稻谷接力运至路边集散点,这里早已联系好的收购商直接设点收购,让农户实现“收割即售卖”。
“往年收完要自己运粮、找收购点,今年直接在路边结算,太省心了。”种植户窦惠萍拿着现金喜笑颜开。赵爱芝介绍,此举不仅省了农户麻烦,更能帮农户快速腾地:“鱼台大蒜种植窗口期关键,早一天翻耕就多一分收成保障。”该团队23名农机手分3班轮作,日均收割近800亩,效率较去年提升30%。
为加快收割进度,县农业农村局一周前便部署任务,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安排技术员分片包保。目前本地900余台收割机全负荷运转,同时从河南、江苏等地引进100多台跨区收割机,形成“本土+外援”作业格局。“我们在高速口设了2处服务站,开通6条农机加油绿色通道,还组建3支抢修队,24小时保障。”县农机中心科长高照峰说。来自河南的李师傅对此赞不绝口:“下高速就有人引导,加油不排队,小故障随叫随修,3天已收割150多亩。”

县农机中心还组织20余名技术员深入田间,开展安全操作培训300余人次,排查隐患15处。在鱼城镇稻田,技术员张庆民现场指导:“田间湿度大,要控制车速防漏割。”精准服务让收割既高效又安全。
烘干晾晒双保:筑牢粮食安全“第一道防线”
收割提速的同时,烘干环节同步发力。前期降水导致稻谷含水率偏高,县农业农村局统筹全县烘干资源,形成“规模化烘干为主、散户晾晒为辅”的保障体系。在盛耀粮蔬种植合作社烘干中心,7套机组昼夜运转,湿热气流裹挟着稻香扑面而来。操作员李建军紧盯仪表盘:“含水率必须控在14.5%以内,一批粮要烘8到10小时。”
合作社负责人姜玉强介绍,全自动设备20分钟即可装满一仓,单套机组每批次烘干35吨,7套设备日处理能力达700多吨,相当于1300亩稻田收成。针对小农户运输不便的问题,合作社还提供免费上门收粮、烘干后送回服务,仅收成本费。“6亩稻子送这烘干,一天就达标,比自己晒省心多了。”王庙镇村民张广才说。目前该合作社已服务农户200余户,烘干稻谷近5000吨。
对习惯露天晾晒的农户,各镇街清理出32处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等场地作为临时晒粮点,总面积超5万平方米。在王庙镇晒粮点,金黄稻谷铺成“金毯”,农户不时翻晒。“镇里拉了警戒线护粮,还设了饮水点,太贴心了。”村民窦大爷说。部分镇街还组建“晒粮服务队”,帮行动不便农户收粮装袋。

“全县96台烘干机组日烘干能力达6.7万吨,加上晒粮点保障,形成‘双保险’。”县农机中心主任王延安介绍,县里还建立监测机制,专人巡查指导储存,协调收储中心敞开收购。在县粮食收储中心,运粮车排起长队,工作人员忙着过秤入库,“按国标收购,让农户卖放心粮”。
截至发稿,全县已收割水稻8万余亩,进度近三分之一,预计11月7日前可完成全部收割,为后续大蒜、小麦秋种腾出时间。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