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殷婷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山东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开创性成就的五年。
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再有不到70天,“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五年来,山东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三个十大”行动,全面塑强“十个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铸就新辉煌。

10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
山东以“走在前、开新局”的奋进姿态,持续打好稳增长“组合拳”,推动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7.44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86万亿元,连续突破三个万亿级大关,经济总量增加近3万亿元,占全国份额从7.19%提升至7.31%,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位势持续提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7.34万元增至9.76万元,城乡收入比由2.33缩小至2.1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1.4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四年提高1.4岁。“十四五”前四年,全省GDP年均增长6.1%,高于规划目标0.6个百分点,21项主要指标中8项提前完成、13项符合预期,圆满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动能转换纵深推进
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
山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科技创新实现硬核突破。全国唯一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挂牌运行,2项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22家、居全国首位,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8.4%。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12英寸碳化硅衬底、全球运力最强固体火箭“引力一号”、潍柴柴油机热效率四次刷新世界纪录等重大成果频出,彰显山东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制造业强省建设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45.1%提升至55.2%。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制造业单项冠军235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裕龙岛炼化一体化、日照精品钢铁基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标志性工程落地达产,东方航天港累计保障20次海上发射,成功将130颗卫星送入太空。
数字经济跨越发展。集成电路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46家、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规模预计占经济总量一半以上。建成5G基站26.6万个,千兆城市数量全国第二,济南、青岛成为全国首个“双枢纽”省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卡奥斯连续6年蝉联全国“双跨”平台榜首。
绿色转型走在前列
“双碳”战略落地生根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以能源革命为突破口,推动发展方式系统性重塑。
新型能源体系全面提速。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1.34亿千瓦,历史性超越煤电,占全部装机的53.4%。光伏发电并网规模连续8年全国第一。全省每3度电中就有1度来自清洁能源,相当于年减碳1.6亿吨、节煤6000万吨。
碳达峰行动扎实推进。山东纳入国家首批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试点,布局20家省级零碳园区,建成后绿电消费占比超75%。全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稳定运行,年封存二氧化碳100万吨。在全国率先开展碳足迹试点,对电解铝、轮胎等行业实施标识认证。
绿色生活蔚然成风。建成全国首个核能供暖零碳城市,供暖面积近1300万平方米。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9市纳入国家名单,数量全国第二。“五段式”分时电价引导用电削峰填谷,绿色消费、垃圾分类融入日常生活。
重大战略深度融合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山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担当,在推动区域协调中塑造优势。
黄河战略走深走实。建成800多公里黄河干流生态屏障,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湿地修复超30万亩,鸟类增至374种。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4年优于入鲁断面,实现“一泓清水入渤海”。投资371亿元完成黄河滩区迁建,60万群众摆脱水患威胁。
乡村振兴成色更足。粮食总产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济麦”“齐黄”“登海”屡创高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8万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1.1万家,均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全国领跑,美丽乡村片区达2070个。
海洋强省建设跃升。海洋生产总值从1.3万亿元增至1.8万亿元,年均增长8.4%,7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1处,数量规模全国首位。海洋领域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一半。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3年全国第一,预计今年达21亿吨。
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山东以改革破壁垒,以开放拓空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内生动力加速释放。
深化改革突破壁垒。率先建设“无证明之省”,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超90%,“一张网办全省事”成为现实。全省52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境内上市企业达310家,民营经营主体1440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比2020年增长34%。
对外开放提质扩容。 2024年进出口规模达3.38万亿元,出口首破2万亿元。“新三样”出口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济南—青岛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4万列,青岛港外贸航线233条,通达全球700多个港口。
交通强省构筑支撑
流通体系畅联全球
山东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高铁运营里程达3055公里,省内高铁成环运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784公里,六车道及以上占比超40%。小清河复航开启“河海直达”,内河港口吞吐量是2020年的2.2倍。
物流体系畅达高效。济南—青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纳入全国布局,设立4个海外集结中心。威海—仁川“四港联动”在全国率先开通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时间缩短5小时,成本降30%。
智慧绿色交通领先全国。建成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济青中线济潍段,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13次破世界纪录。高速公路路域光伏装机容量全国第一,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
民生答卷温暖厚重
幸福山东成色更足
山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书写有温度、可感知的民生答卷。
就业社保坚实有力。城镇新增就业599.4万人,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156.8万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居民和职工医保政策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70%和80%。
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数量全国第一,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4.3%。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55张、执业医师4.2人,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76.4%,每千人口托位数4.5个。
文化繁荣精神丰盈。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推进,“齐鲁文艺高峰计划”成果丰硕,13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村村有好戏”“黄河大集”等活动深入人心,尼山文明论坛成为文明交流重要平台。
大河奔涌,潮涌齐鲁。回望“十四五”,山东以实干诠释担当,用奋斗铸就辉煌。1亿多齐鲁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了属于这片热土的光荣与梦想。展望“十五五”,山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科学谋划新发展蓝图,持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新篇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