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民俗传承困在“一刀切”的禁令里

视点 10-25 1284

潮汕大地的英歌鼓点,曾是串联起世代记忆的文化密码,孩童们追着鼓点模仿招式的模样,是这项百年非遗最生动的传承注脚。近日,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镇居民反映,当地有关部门发布《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称,全体中小学生一律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民俗活动,如英歌队、腰鼓队、各类游神、游行表演活动。当地政府人员回应,此举系根据上级指示进行的部署,出于安全管理方面考虑。

保障青少年的安全是公共管理的应有之义,当地政府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民俗活动常伴随大规模人群聚集、户外巡游等环节,人流复杂、场地开阔的特性,确实可能存在拥挤、磕碰等安全风险。但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精准防控风险,而非简单切断参与渠道。这如同不能因雨天路滑就禁止行人外出,不能因运动有扭伤风险就停掉所有体育活动,将安全作为“一刀切”禁止的理由,本质上是用单一化的管理方式替代了精细化的统筹规划,未能充分展现基层治理的灵活性与主动性。

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禁令显然缺乏长远考量。英歌舞作为潮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承载着当地人的精神信仰与历史记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青少年正是承接这份文化基因的核心群体。儿时在民俗活动中耳濡目染的体验,那种对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感知与热爱,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当孩子们被彻底挡在民俗活动门外,多年后,谁来接续传承这门古老技艺?当新生代对本土民俗日渐陌生,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或许会在时光流转中慢慢失去活力。

这也折射出当前公共活动安全管理的共性难题,部分基层部门面对潜在风险时,容易陷入“一禁了之”的思维定式,将“避免问题”等同于“解决问题”。事实上,公共活动的安全性与参与性并非天然对立,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投入精力搭建科学完善的保障体系。陈店镇的做法,看似快速解决了安全顾虑,实则省略了治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统筹协调环节。对于民俗活动这类兼具文化价值与公共属性的活动,更需要管理者主动作为,在安全底线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

更深层次来看,公共活动的安全管理水平,是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无论是民俗活动、校园活动还是社区活动,都需要建立“预防为先、精准施策”的长效机制。这要求基层部门摒弃“怕出事就不干事”的保守思维,深入调研活动特性,制定个性化的安全方案;同时广泛听取家长、学校、民俗传承人的意见建议,凝聚治理合力。唯有如此,才能既保障公众的参与权利,又守住安全底线,实现社会效果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英歌鼓点不应在青少年的世界里沉寂,民俗文化的火种更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守护。安全管理的初衷是守护美好,而非扼杀传承的可能。希望基层部门能调整治理思路,用精细化的管理替代简单禁止,让孩子们既能在民俗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在完善的安全保障下快乐参与。毕竟,守护好每一个参与民俗活动的少年,就是守护好文化传承的未来,这才是对传统负责、对未来尽责的治理方式,也是对本土文化最温暖的守护。

(荔枝锐评,作者李戈)

责任编辑:王学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