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度“直播约架”,流量至上的闹剧当休矣

视点 10-25 1237

为挑起热度,某地网络主播谭某在直播间对当地一位流量较高的主播实施恶意言语攻击,多次扬言要 “当面解决问题”。警方介入后,谭某仍不依不饶,甚至冲入对方直播现场摔砸手机、动手打人,最终被依法刑事拘留。央视近期也报道了多起网络直播恶意引流案件。流量变现诱惑下,网络直播领域的恶意炒作乱象正在引发广泛关注。

如今各类短视频平台上,部分主播为快速吸粉,将 “制造冲突” 当成了流量捷径。有的专门辱骂粉丝量高的同行,秉持 “粉丝多就去骂,抢对方粉丝” 的扭曲心态;有的还靠编排剧本制造网络热点炒作带货,把“秀场不演戏,赚钱都费力”当做直播准则。今年 9 月,警方就通报了一起直播街头 “求婚” 的炒作事件,涉事人员被分别处以行政拘留。更荒诞的是,据警方披露,部分主播还耍起了 “双面操作”:直播间里恶语相向,私下却私信被攻击者,坦言是 “炒作” 并相约合作博流量。

这类乱象的根源,在于流量变现逻辑异化下的畸形竞争。主播层面,粉丝量、点击率与收益直接挂钩,部分主播将 “冲突”“争议” 当作快速涨粉工具,加之 “流量至上” 氛围催生焦虑、法律意识淡薄,进而形成跟风炒作的恶性循环。平台层面,算法以 “停留时长”“互动率” 为核心,冲突内容易被优先推送,间接鼓励了恶意炒作;且实时审核难度大、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轻,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乱象滋生。

需要明确的是,网络绝非法外之地。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网络辱骂、造谣等行为涉嫌侵害他人人格权与名誉权,若传播范围广、影响恶劣,可按侮辱罪追究刑事责任。互联网上的恶意炒作行为危害深远。对直播行业而言,会引发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优质内容创作者被边缘化,行业沦为 “低俗娱乐” 的代名词;对社会来说,线上冲突一旦延伸至线下不仅扰乱公共秩序,还会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传递 “靠冲突获利” 的错误信号,扭曲社会价值观与网络舆论环境。

整治此类乱象,需多方协同发力。主播应摒弃 “流量捷径”思维,以优质内容立足行业;平台需优化推荐算法、升级实时审核技术,对恶意炒作保持 “零容忍”;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跨平台联合执法,切实提升违法成本。

流量泡沫终会破裂,低俗炒作注定走不远。直播行业的生命力,终究在于优质内容的创作与输出。唯有严守法律与内容底线,才能彻底摆脱 “低俗炒作” 的标签,回归健康发展的正轨。

(上观新闻,作者王布米)

责任编辑:王学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