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成功开展内镜下肠道菌群移植技术,为一名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患者进行了粪菌移植。

患者,男,89岁,因“腹痛、腹泻、发热”收入院,艰难梭菌谷氨酸脱氢酶抗原和艰难梭菌毒素A/B均为阳性,诊断为“艰难梭菌感染性肠炎”,给予万古霉素和甲硝唑口服等治疗,仍腹泻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肠道菌群移植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已经写入多个国家的指南和共识。针对该患者的情况,经科室充分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深入沟通治疗方案、潜在风险与预期获益后,李曙晖主任医师团队最终决定采用国际公认的前沿治疗技术--内镜下肠道菌群移植。
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医患沟通,在内镜室护士和麻醉医师紧密配合下,李曙晖主任医师在内镜直视下成功将管路固定于患者回盲部,将50mL菌液通过管路缓慢注入患者的肠道内,患者未出现明显不适。接下来的两天,在消化内科病房中,也进行了每日50mL菌液移植。移植后,患者肠道菌群得到了有效补充,腹泻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出院。
肠道菌群移植(FMT),是通过将健康供体粪便中提取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以重建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这一过程可以帮助修复肠道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反应,并调节机体免疫,从而治疗多种疾病。肠道菌群移植作为一种通过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治疗疾病的新型技术,核心适应症是难辨梭菌感染(CDI),也广泛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目前也在探索应用于一些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症,研究聚焦于通过调节菌群改善代谢指标。
FMT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移植:(1)下消化道途径:如结肠镜(最常用,直接送达结肠)、灌肠、结肠造口等,适合需精准定植的场景。(2)上消化道途径:如胃镜、鼻空肠管,需搭配抗酸剂避免菌群被胃酸破坏,操作相对简便。(3)其他辅助方式:如口服粪菌胶囊,无需侵入性操作,依从性高。
下一步,消化内科一病区会以此次技术突破为契机,持续加强肠道微生态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完善诊疗流程,提升服务能力,为更多肠道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优质的诊疗,切实守护群众消化道健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