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樊伟宏 通讯员 高鹏
每天上午11点,龙泉镇渭二社区党群连心颐养共同体的长者食堂便饭菜飘香。81岁的孙昌礼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盘,满脸欣慰。
“女儿在外地,以前一碗面条就是一顿饭。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吃上可口饭菜,这些‘社区儿女’还常来问寒问暖,比亲儿女在身边还贴心。”孙昌礼告诉记者。
孙昌礼的经历,是龙泉镇倾力打造“社区儿女”党建品牌的缩影。面对社区老龄化率高达29.3%的现实挑战,龙泉镇党委将“社区儿女”作为破解养老难题的金钥匙,通过组织下沉、资源整合、服务上门,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幸福愿景照进现实。
首先,渭二社区党委系统整合各类为老服务资源,打造了3200平方米的颐养共同体。
“阵地建起来,关键要用活。”渭二社区党委书记苗万凯介绍说。
为此,该社区党委创新“党建+网格”模式,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社区儿女”助老服务队,40余名队员活跃在网格中,将服务精准投递到特殊老人家中。智慧养老平台的“一键呼叫”功能,如同无形的守护线——空巢老人突发不适时,“社区儿女”即刻响应,群众满意度高达98%。
“社区儿女”品牌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提供服务,更在于激发内生动力。
对此,“银发先锋”志愿队的张元刚对此深有感触。作为刚到退休年龄的“社区儿女”,他与几位高龄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帮他们买菜取药,陪着唠唠嗑。看着他们开心,我也觉得活得更有劲了。”张元刚表示。
据了解,这支由12名低龄老人组成的队伍,还积极参与小区事务,形成了“服务—收获—再服务”的良性循环。
随着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效果也在不断放大。据统计,长者食堂日均接待970余人,党员志愿者送餐上门彻底解决了行动不便老人“吃饭愁”问题;依托品牌解决的楼道改造等民生实事达12件,一种“家园共同体”的归属感在邻里间悄然生长。
如今,渭二社区的“社区儿女”正酝酿着更温暖的升级。该社区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把健康监测数据深度融入社区健康管理;镇党委将加速北部片区颐养综合体建设,让“五分钟服务圈”覆盖全镇;探索“时间银行”机制,激励更多居民加入“社区儿女”行列。
夕阳映照着崭新的颐养共同体,食堂里的谈笑、声乐室的旋律、剪纸课堂的专注,共同奏响“社区儿女”与长者们的心灵交响。在这里,党建的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为老服务的肌理,一个充满温情的“社区儿女”养老新模式,正从渭二社区的家门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