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临朐社区书院,一幅宜居宜业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道路两旁,“亲邻友善”的标语传递着文明温度;广场之上,多样的健身设施上跃动着生命活力;夜幕低垂,暖光下邻里围坐,笑语与棋声相融。这寻常巷陌间的其乐融融,不仅是邻里和睦的缩影,更是“文化书院”在临朐深深扎根、开花结果的生动见证。
今年以来,临朐县紧紧围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要求,统筹县、镇、村(社区)三级力量,整合阵地、人才、课程等核心资源,高标准建成6处省级试点文化书院。这些坐落于群众家门口的文化综合体,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也是凝聚人心、促进共治的温馨平台。书院,已成为临朐人“放下碗筷就想去”的精神栖息地。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
走进万华书院,千余平方米的场所内,墨香氤氲的“蘭亭荟”与跃动青春的“抚幼堂”相映成趣,健身区的律动与书房的静谧和谐共存,社区食堂的烟火气与心理咨询室的暖光相互交织,共同构筑起一个惠及周边近1.5万居民的全龄友好、功能复合型现代文化生活场域。
万华社区文化书院以惠民综合体为基、深度融合党群服务、文明实践与特色活动,联动医疗卫生服务站、心理咨询室、暖心驿站等配套设施,建成“15分钟惠民文化服务圈”。
与此同时,龙泉文化书院创新建立“群众点单—书院接单—学员评单”的闭环服务体系,联动县文化艺术中心、老年大学等资源,推出20余门定制课程供居民“点单”,实现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匹配。
这“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不仅是汲取知识的课堂,也成为群众安顿心灵、连接情感的温暖港湾,让优质文化服务真正融入生活、触手可及。
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传送带
“人之初,性本善”——滨水文化书院里传来琅琅书声,清脆的童声与千年智慧相和,先贤的思想如春雨般浸润心灵,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完成着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滨水社区文化书院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育创未来”全龄教育品牌,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四维一体”课程体系。书院内,古籍陈列区老少共读,国学课堂品味书香,手绘年画、剪纸、钩编等非遗课程百花齐放。更引人注目的是,无人机飞行、网络直播、智能手机应用等现代课程也成为书院的“常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书院创新推出“非遗+直播”“非遗+旅游”“非遗+文创”模式,通过镜头传道授业,展示技艺精髓,分享文化故事。截至目前,书院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吸引线上线下参与者超8500人次。
在书院,深厚的乡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重焕生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映成趣,共同绘就着“赓续文脉,创赋新生”的生动图景。
搭建凝聚民心的互助平台
在临朐,文化书院滋养着居民的一言一行,凝聚着“一家亲”的情感共识。今年以来,滨水社区文化书院依托“居民议事会”“阳光议事日”等机制,围绕停车管理、公共空间改造等民生议题,开展居民议事16次,成功推动解决“增设电动车充电棚2处”“规范停车位60个”等民生实事20余件,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针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书院创新建立“一人一档”服务台账,常态化开展“定期上门探望、随时帮办代办、健康体检”等精准服务,从买菜、理发到费用代缴,用细致入微的关怀让特殊群体真切感受到“身边有依靠、生活有温度”。
“现在大家都习惯在书院里商量事儿,解决问题又快又贴心!”正如居民所言,这里已成为大家建言献策、协商共治的温馨家园。如今,书院不仅是临朐的文化地标,更是联结情感、汇聚民心的治理枢纽,持续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温度。
临朐文化书院,承载着家园温情,赓续着城市文脉,汇聚着互助温情,正以其多元包容的姿态融入城市肌理与百姓日常,成为文化融入生活、文明照亮现实的生动实践。通讯员 吴致芹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