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新风评丨143位百岁老人与一座城的温柔守护

大众新闻·黄三角早报 昨天18:14

在东营这片黄河入海的土地上,生命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长度与温度。143位百岁老人,如一部部活着的地方志,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温情,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文明进程。

百岁老人的存在,不仅在于其展示的生命奇迹,更在于其揭示了一个现代命题:当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我们该如何让延长的岁月拥有与之匹配的品质?东营的实践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用制度化的守护,让长寿不再是生命的简单延续,而是有尊严、有温度的完整历程。

每月千元的长寿补贴,在全省居于最高标准。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对高龄生命价值的实质认可。在物价攀升的今天,这笔稳定的收入为百岁老人提供了经济独立的基础,让他们在家庭中保持应有的尊严。长寿不应成为家庭的负担,而应是全社会共同呵护的财富。

然而,东营的守护远不止于经济层面。定期探访机制的确立,让关怀从节日性的慰问转变为常态化的陪伴;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则将健康管理从被动救治转向主动干预。这种“不打扰的温暖”恰恰体现了现代养老服务的精髓,在尊重老人自主性的前提下,提供适时、适度的支持。特别是对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的分类分级关怀,更展现出精细化治理的人文温度。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变,反映了社会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重要跃升。

在这片土地上,孝亲敬老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实践。这种文化基因与现代化制度保障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滋养长寿的独特土壤。从社区邻里的日常关照,到志愿者的定期探访,再到子女的悉心照料,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共同构筑了一个温暖的社会支持网络。

面对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从临时性、象征性的关怀,转向制度化、系统性的保障;从单一的物质补助,拓展为涵盖经济支持、健康管理、精神关怀的多维网络。同时,我们也要珍视和传承那些让生命得以从容老去的文化传统,让现代制度与传统美德相得益彰。这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有机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这143位百岁老人的生命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顽强,更是一个社会对生命全程的尊重与呵护。他们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我们每个人都将走过的老年之路,也指引着社会文明前行的方向——当一座城市能够如此温柔地对待最年长的成员,它所展现的正是人类文明最动人的光辉。这幅“长寿地图”最终丈量出的,是生命的韧性,更是城市的温度。(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责任编辑:马瑞琳

张婧婧

讲好每一个故事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